当前位置:首页 > ayx爱游戏app体育官方 > 软管系列
上一年12月中旬起,冷空气来袭,多地敞开降温降雪的“速冻”形式。这种条件下,外卖骑手、快递员、环卫工人等野外劳作者不只需坚守岗位,还会因恶劣气候添加工作量。他们的勤劳付出关系到城市正常运作。将发放低温补助等低温劳作保护做得更好,是对野外劳作者应有的关心。但是,记者正常采访发现,低温补助仍存在执行难的状况,乃至有人直言“低温补助?没听说过”。(1月1日《工人日报》)
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鸡上的鸡冠——多出来的肉”,这是指人们常把一些额定的收益和可有可无的东西说成“鸡冠肉”。作者觉得,在对待低温补助这件事上,也存在将之视为“鸡冠肉”的现象,致使那些“抗低温,斗酷寒”的劳作者们“有人没拿到,有人不知道”。
按照2004年实施的《最低薪酬规则》,在低温的劳作环境下,用人单位应付出低温补助。近年来,部分省市尤其是北方地区出台了关于低温补助发放规范的规则。例如,吉林省规则,每年1月、2月、12月,向接连作业4小时及以上的低温野外劳作者,发放每月200元的低温补助;哈尔滨市规则,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室外作业的劳作者发放每月最低200元的低温补助。按照国家关于低温作业分级的规则,工作环境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作业,即归于低温作业。但关于低温补助怎么发放,并没有清晰规范,只是在《最低薪酬规则》中说到,低温补助不作为最低薪酬规范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应另行付出。
剥开被面看棉絮,按理(里)说,低温补助已归入准则规则领域,不需要再有更多的新办法和新办法,只需严厉按准则规则认真履行就能够了。但是,“抱负很饱满,实际却很骨感”,在某些职能部门眼里,低温补助就像是“鸡冠肉”那样,是一个可要可不要的东西,至少是一项不怎么重要也无需较真的准则。也正因如此,对低温补助有没有履行的监督一直跟不上,履行的作用也可想而知,履行的规范也就不可能跟着经济发展水平缓薪酬的改变及时作出调整。
那么,低温补助真是“鸡冠肉”吗?从方针层面来看,国家拟定低温补助的方针,其初衷在于保证大众合法的劳作权益,并尽可能使得用工准则显得人性化,它的方针意义远大于其补助的详细数额。虽然补助金额不算大,但如果能保证执行到位的话,劳作者也能够从小小补助中感受到温情与鼓舞。由此看来,低温补助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把劳作者权益保证真实落到实处的大工作,是一个关乎社会大局的大民生论题。因而,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添加低温补助规则的刚性,保证低温补助准时足额发放到应发目标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