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yx爱游戏app体育官方 > 淋浴系列

导航栏

ayx爱游戏app体育官方

省界行丨紫陵皮筋缘何“飞上天”

时间:2025-03-04 来源:淋浴系列/span>

  一根扎头发用的普通皮筋长度约5厘米,重量为0.5克。那么2.8万吨皮筋可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呢?DeepSeek的答案是:69.86圈。

  沁阳市紫陵镇是全国最大的皮筋头饰加工基地,这里年产皮筋2.8万吨,年产值21亿元,占全国头饰类商品市场份额的80%,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皮筋蕴含大能量。每年从紫陵镇“走”出的皮筋不光可以绕地球69.86圈,还编织了一个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凭着生产、销售皮筋头饰,这个豫北小镇走出大山谋生路,如今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更是主动求变,在更大的舞台上描绘绚烂“饰”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沁阳市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古时是晋商挺进中原的第一站,也是万里茶道的重要一段。现在,紫陵镇的人们又开始通过现代化交通和“互联网+”铺就一条新商路,让小皮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月19日,紫陵镇坞头村皮筋饰品展览馆,工作人员向参观的人们介绍着琳琅满目的皮筋饰品。一件件展品讲述着皮筋头饰产业的发展史,也记录着坞头村人的奋斗史。

  20世纪70年代末期,紫陵公社(现紫陵镇)范村、坞头村群众把废旧自行车内胎剪成细条圈,利用废弃的尼龙袜丝线作原料,通过手指撑细条圈的手法,捻搓成皮筋,然后拿到集市上卖。自此,河南版“鸡毛飞上天”的故事拉开序幕。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皮筋产量大增,村民们背上行囊走出家门,向其他省市推销皮筋,足迹遍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坞头村党总支副书记武福其回忆道,一条毛巾两头各捆一个背包,包里装满小皮筋,走到哪儿吆喝到哪儿,“出去一趟大概半个月时间,能挣200块钱”。

  一支庞大的“皮筋产业大军”悄然形成,全国销售网络也现雏形,年销售量达到30吨,这为后来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紫陵镇位于沁阳市西北部太行山区,石多土薄,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同时,太行山横亘豫晋两省之间,阻碍了他们北上开展经贸往来的通道。也正是这种困境,激发了紫陵人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

  “起初就为了赚钱填饱肚子。”武福其说,当时坞头村人均只有0.8亩地,仅靠种地无法顾全生活,只能另辟蹊径寻出路。

  随着皮筋的产量慢慢的变大,销得越来越远,紫陵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

  “义乌小商品种类丰富,方便客商一站式采购,沁阳商户在那里能获得更加多的订单机会。”范村村民李元武有着“过来人”的经验。

  2008年,李元武踏上去义乌的“淘金路”。刚开始是给当地人打工,后来自己开店,一直都在做跟小皮筋相关的买卖。2017年,李元武将义乌的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回村创办了一家皮筋头饰加工厂,产品运往义乌由儿子销售。

  原材料从义乌购买,产品在义乌销售,两头在外,“紫陵加工、义乌销售”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之后,紫陵镇在坞头村、范村建成皮筋头饰产业园一期工程,皮筋头饰产业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到园区规模化生产的跨越。

  为方便义乌跟紫陵镇之间的货物运输,紫陵镇还在王村成立了豫浙物流和好运物流两家物流公司,每天定时定点“双向直发”,日运输量约100吨。

  市场打开了,运输畅通了,更多紫陵人集聚到义乌。截至2024年,紫陵镇在义乌从事皮筋头饰销售的商户有2500余人,每年发往义乌的皮筋达2.8万吨,产品有7大类600多个品种4000多个款式。

  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市场是一块“试金石”。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并抓住机遇、不停地改进革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在稳固线下义乌市场的同时,紫陵镇积极探索线上渠道,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拓展海外销售市场。

  坞头村村民任品是个“00后”小伙儿,从2020年开始尝试在义乌市场通过电商卖皮筋,最多时一天可以卖出300多单,半个月的销售额达50万元。

  像任品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在紫陵镇慢慢的变多,他们的父辈大多是当年沿街叫卖小皮筋的“货郎”。从小耳濡目染了父辈们的“生意经”,新一代的紫陵人更希望自己把皮筋产业做大做强。他们通过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更多客户。2024年,紫陵镇生产的皮筋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45%,产品主要销往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现在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手机当‘新农具’,直播带货是‘新农活’,在网络站点平台上再次创业、继续大干。”范村党总支书记张天良每周都要开一次直播,他的口头禅是:“没有头发的我,却卖出了五颜六色的皮筋!”

  同样都是皮筋,一个贴上奢侈品品牌LOGO,一个不贴,价钱能相差十几倍。这个事让村民们很受触动。“如果我们也有叫得响的品牌,那产品销量不是更大?”坞头村党总支书记武双庆在全村开会时抛出了这句话。

  随着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日渐凸显。如何破局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3年,紫陵镇开展“联村共建”,指导皮筋头饰主要生产地坞头村、范村、王村、东庄村四个村的基层党组织和义乌流动党员党支部联合成立沁阳市紫陵镇皮筋头饰区域党委,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注册成立河南紫沁饰品有限公司,建立坞头村抓生产、王村抓运输、范村抓销售、东庄村供资源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与义乌多个设计团队签约合作,与郑州轻工业大学共建实训基地、校企互动培养人才,促进皮筋头饰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皮筋头饰品类由单一品种向胸针、戒指、项链等拓展……

  “皮筋头饰产业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蜕变。”紫陵镇党委副书记张田田说,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竞争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就需要突破原有思维模式,拓展增量空间。

  采访接近尾声,武福其陪记者走在出村的路上,骄傲地说:“小皮筋让全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也强壮了村集体经济。你看这水泥路、路旁种的各种花草树木,都是村集体出钱。一年四季,俺村都有花有果,多好看!”

  从“背包串巷”到“买卖全球”,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转型”,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这个豫北山乡产业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对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生动解读。

  太行山下,沁水河畔,一代代“陈江河”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鸡毛飞上天”的故事。

  早年有部口碑不错的电视剧叫《鸡毛飞上天》,剧情围绕陈江河夫妇二人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经商创业取得成功展开,展现了义乌商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创业历程。

  紫陵镇的皮筋头饰产业,上演了现实版的“鸡毛飞上天”。戏里戏外,都展现出面对不利客观环境主动作为,创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传奇。

  当年紫陵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没有向命运低头,今天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更是像小皮筋一样有韧劲儿,跳出“舒适区”,主动变革发展模式,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对接义乌设计团队,增加产品研制投入;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皮筋头饰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成立皮筋头饰产业协会,对辖区内的皮筋头饰商户统一管理……转型发展的“组合拳”使紫陵镇跳出发展窠臼,更好地拥抱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4年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园二期项目启动。项目在建期间,紫陵镇党委实地走访义乌3次,制定《产业园二期电商优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

  “企业做产业,政府做生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政府部门不仅要宣讲好、执行好政策,还要主动上门了解企业所需,并结合区域实际从土地使用、政策优惠、税费减免等方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环境。

  在河南,还有许多像紫陵镇皮筋头饰这样的乡村特色产业,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发展”的华丽转身,最终汇聚成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澎湃动力。

  传统的乡村加工业在发展中存在参与市场不足的情况,只有让它们真正面向市场、融入市场、利用市场,产业高质量发展跟随市场的节奏而灵活变化,才能不断的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紫陵镇的皮筋头饰产业立足乡村产业的生成逻辑,在发展中主动融入大市场,在与市场的互动耦合中,又反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积极拥抱“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方法,在内源式发展和外生性赋能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皮筋头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展现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

  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从起步开始便注重与市场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也通过与市场的不断碰撞找寻自身的位置和方向,从手工搓制到自动化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到园区规模化生产,皮筋头饰产业紧跟市场的步伐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推力。紫陵镇与时代同步,推动互联网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乡村产业”模式,走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将深藏在乡村里的小皮筋产品传递给更多客户,乃至与世界同频,迈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大市场。

  河南农村地域广袤,还存在诸多传统手工业和制造业,这些产业在推动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要着力提高这些产业的发展质量。紫陵镇皮筋头饰产业的发展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主动融入大市场,在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中通过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赋能效应,不断的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上一篇:多层印制电路板龙头公司一览(2025224)

下一篇:1941年200多个女兵脱光衣服洗澡德军的飞机却忽然来了